工业控制 | 能源技术 | 汽车电子 | 通信网络 | 安防监控 | 智能电网 | 移动手持 | 无线技术 | 家用电器 | 数字广播 | 消费电子 | 应用软件 | 其他方案

反磁性的原理

作者:dolphin时间:2016-09-30

什么是反磁性
根据电磁原理,导体是不喜欢磁场变化的,因此只要通过导体内部的磁场发生变化,导体内部就会以涡流形式感应出电流,以产生反向磁场,抵抗磁场的变化,这个现象可以利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来解释,可是一旦磁场不再变化,以静磁场方式通过导体,则可以完全穿过,这个情况对非导体亦适用,因此在超导体未出现之前,大家都认为所有的物质对静磁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完全穿透的。但是这个观念被超导体推翻了,德国的迈斯纳(Meissner)在1933年以实验证明了超导体具有完美的反磁性特性,内部不存在任何磁场,也就是说超导体对静磁场有磁蔽效应,不再是’透明的’,反而是完全’不透明的’。

迈斯纳的实验主要是与欧尼斯后来发现的临界磁场有关。自从确认无电阻状态存在后,欧尼斯随即想到可以产生永久电流,进而产生超强的磁场,当时他采用临界温度为7OK的超导铅线线圈展开实验,如图(a)所示,先让电磁铁产生磁场,通过铅线线圈,然后注入液态氦,让铅线线圈因处在4OK的状态下而成为超导体,再将电磁铁除去,此时由于磁场的变化,使得铅线线圈中产生电流,让磁针偏转,如图(b)所示,证实了永久电流是可以存在的。
但是当欧尼斯进一步制造更大的永久电流,以产生更大的磁场时,却讶异地发现即使铅线线圈仍在临界温度7OK以下,也无法将铅线线圈变成超导体,经过不断的实验,终于观察到外部磁场过大时,也会让处在临界温度以下的金属,无法成为超导体,并归纳出结论:
金属要成为超导体,除了必须要在临界温度以下外,其外部磁场不得高过临界磁场。
虽然欧尼斯观察到临界磁场,但是无法得知在超导体的状态下,物质内部的磁场大小。这个问题后来才由著名的迈斯纳效应解决了,该效应可以由下图来描述,在曲线以下之区域为超导状态,物质的内部磁场为零,反抗所有的外来磁场,在曲线以上的区域为一般状态,物质对磁场而言是透明的,磁场完全直接贯穿而过。



评论

技术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