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 | 能源技术 | 汽车电子 | 通信网络 | 安防监控 | 智能电网 | 移动手持 | 无线技术 | 家用电器 | 数字广播 | 消费电子 | 应用软件 | 其他方案

电路设计->光电电路图->其他光电实用电路图->高信噪比微型无线对讲机

高信噪比微型无线对讲机

发布人:dolphin 时间:2016-09-27 收藏
  • 特点
    接收部分采用同步调频接收,因此信噪比和音质都比起再生式调频接收好,灵敏度也不逊色。
    本机采用耳机接收,耳塞线同时兼作收发天线,不用时拔耳塞插头即切断电源,故无需另加电源开关。
    体积小巧,安装调试方便,通话距离在100m左右,与调频收音机配合,还可以作无线话筒使用。

  • 工作原理分为发射接收两部分
    a) 发射部分:由T3C13C11L6组成电容三点式和高频放大器(由T4L7C15组成),这部分电路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不再赘述。
    b) 同步接受部分是实现混频,本振,同步检波和低放四种功能。
    L1C1构成输入回路,调谐在接收信号频率上(本机为90MHz),而本振回 路L2C5的谐振频率为接受频率的二分之一。接收信号与本振信号的二次谐波引进混频后输出的差频信号正好落在音频范围之内。音频信号的强弱约等于音频负载阻抗与R2阻抗之比。每当接收到信号时,其音频输出幅值可达数十毫伏,该幅值与接收信号的强弱无关。又由于T1的输出电导受其集电极电流控制因而T1不仅本身具有控制本振频率的功能,而且T1集电极电流中的二次谐波成分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接收部分的工作特性。所以为提高二次谐波幅度,反馈电容C4的取值不小于基波振荡时的2~3倍。本振频率除受控于T1的工作特性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在一定范围内受控于输入信号频率。因为当本地振荡信号二次谐波频率接近于接收信号频率时,T1集电极电流中将有两者混频后输出的低频成分,使晶体管输出电导随之改变,于是本振频率也产生相应变化,从而被外来信号频率同步,这正是本机的同步接收过程。
    图中作为本振和同步检波级,T1接成共基极电路作为混频,T1则接成共发射极电路。T2为发射极跟随器,与阻抗较低的耳机相匹配。
  • 元件选择
    本机对元件无特殊要求。T1、T3、T4须用截止频率在200MHz以上的型号,如9018、9011,β值大于80即可。电容均采用高频瓷片电容。作稳压用的D1~D3用硅三极管替代,用硅二极管也行。R1R4R6R8用小型实芯电位器。L1L2L6L7须自制,均用直径0.51mm的漆包线在圆珠笔芯上绕制,每匝间距在1mm左右,然后脱胎。L1绕10圈,在5圈处抽头;L2绕15圈;L6绕7圈,在2圈处抽头;L7绕8圈,在2圈处抽头。用市售Φ3.5mm的耳塞插头时,需用镊子将其中一个动断触点弯曲成动合触点。本机电源采用两节7号电池。整机装在-个110mm×30mm×15mm的马口铁制成的小盒内,便于携带。
  • 制作与调试
    只要安装无误调试较简单。首先将收发选择开关拨在发射位置,调整R6,使T3的工作电流在0.6~1mA,调整R8使T4的工作电流在1~2mA。调整时应将电流表串入稳压电源中,但不能断开T3、T4的集电极。这时用调频收音机应能接收到本机发出的信号,调整C11C15使本机信号避开有广播电台的频段,细调R18C15,使发射距离最远,声音最清晰,发射部分就算调好了。
    然后再调整另一台对讲机的接收部分。调整C1C5使能收到前一台对讲机发出的信号。调整R1和微调L1的松紧,使听到的声音信号最大而且不失真,接收部分就算调好了。
    然后再调前一台对讲机的接收部分和后一台的发射部分,方法同前。


  • 评论

    技术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