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 | 能源技术 | 汽车电子 | 通信网络 | 安防监控 | 智能电网 | 移动手持 | 无线技术 | 家用电器 | 数字广播 | 消费电子 | 应用软件 | 其他方案

电路设计->综合电路图->综合电路图->安全节能的鼠类自动捕捉器-----Mousetrap

安全节能的鼠类自动捕捉器-----Mousetrap

作者:dolphin时间:2012-11-22

安全节能的鼠类自动捕捉器Mousetrap
目前市面上捕杀老鼠、野兔等工具通常采用力学平衡原理与杠杆的弹簧和铁丝制作成品。此类机械装置夹捕老鼠、野兔使用极不方便,且灵敏度比较低。再有,利用电子倍压整流产生的高压捕杀老鼠、野兔时,常用电子高压装置.由于其输出的脉冲电压高达1800v以上,还要制作电击栏(栅),所以不但制作成本高且电路复杂.在操作时存在高压电击对人身构成的危险。
笔者在这里制作一种安全、节电、绿色环保型电子捕鼠、野兔装置.制作简单.工作可靠,该装置的最大的特点是:平时守候状态不消耗电量(守候待机时电流等于零).用干电池作供电电源.使用寿命达一年半以上。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适用于室内、超市、野外粮田、粮食库、运输粮船.使用非常方便.按图装配十分简便,最适合初学者试验。
1.捕鼠电路:如图1所示,打开电源开关K1,在平时总电路K2在上的活动触点与下固定触点之间断开,整体电路不工作.K继电器线圈无电、铁质吸片不动合,连杆也无拉动.这时箱门活动板块不会掉落。
当有老鼠、野兔等动物进入箱内惊惶失措窃取食物时.拖动K2上活动触点与下固定触点.接通电源电流形成回路,电容器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三极管VT1的的基极电位为高电平,三极管VT1、VT2电路全部工作.K线圈得电铁质吸片拖动连杆.使箱门自动掉落关闭.把鼠、野兔等动物关闭在箱内。
2.元件的选择:VT1、VT2为NPN型晶体三极管,VT1为9014,VT2为9013,放大倍数要大于120。VD1、VD2用1N4001型二极管.R1、R2为1/8w金属膜电阻.C为CD11/15V电解电容器。K选用12V直流继电器,单组触点,如:JRX-13型。连杆选用铜丝或铁丝一根.长度根据继电器与箱门活动板的距离来确定。一般长度为15cm左右。但一端用于活动挡板磨尖,另一端与K的铁质吸片氧焊或瞬间502胶粘合在一起。E1选用汽车防盗报警器的专用电池12v,型号是GP27A-L5高容量电池。K2上活动触点与下固定触点.选用中间继电器上的常开或常闭辅助触点两只.来代替K2上活动触点和下固定触点与通电弹簧氧焊或瞬间502胶粘合,连接伸缩活动自如(切记),与下触点固定在捕捉箱子的底部,并对准上活动触点间隙为0.5mm2为佳。固定支架和稳固环选用铜丝自制环的直径应是5mm.用瞬间502胶粘合在箱体内则的板块适合位置。扣押诱饵线与上触点最好用白尼龙绳子.要越细越好.特别提示:如用于捕捉野兔的诱饵在夏天选用黄豆最嫩芽.冬天最好选用嫩青菜扣押在线上。其他电阻值电容值以图标为准,并选择对号入座。图2为印刷电路安装图板。
安全节能的鼠类自动捕捉器Mousetrap
3.制作与调试:该捕捉装置的外形如图3(A)所示。捕捉箱采用几块厚约2mm的有机玻璃板或透明塑料板.再用AB胶粘合或用铁钉组装制成。确定尺寸箱体的体积应根据当地的野兔的体形大小而制作。图3(B)箱的门选用厚约1.0mm的塑料板制作,应活动自如,并在其上部中间合适的位置.开一个圆孔即可。
图3(C)是用三角板制作而成。这里指出的是周围只需用三面板块。一是方便放进电路板和接线电池盒等配件.二是省了一面板块。然后把图3(B)、图3(C)组合后口面向下再与图3(A)捕捉箱子组合而成。
特别提示:由于老鼠、黄鼠狼、野兔十分狡猾,捕捉箱的捕捉动物率的高低与诱饵的诱导力、该捕捉箱子放的地里位置等密切相关,可边使用边观察.切记以下几点:
(1)老鼠、野兔等动物嗅觉灵敏、嗜好香甜的食物,最好用油炸食品、名牌火腿肠、芝麻加糕点等香味食物诱饵,以增强诱导力。另外还要在捕捉时断绝周围的鼠粮。使野兔饥不择食,被迫吃诱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逼上梁山。(2)据观察老鼠、野兔动物属于胆小多疑.总喜欢沿着墙壁根脚爬走自己熟悉路程.故捕鼠装置的位置应布放在老鼠、野兔动物路道或者经常活动的地方,并进行伪装,使周围环境尽量与布放前一致。(3)各类动物在遇难时会留下气味语言,以告诉同伙们“该地范围危险”,所以不可用剪刀杀,应用铁棒打死在箱内。(4)箱门活动板块不要过重,否则影响自动掉落的灵敏度,或者说造成K继电器的铁质吸片拉不动。在使用前事先调试一下.通电后继电器铁质吸片吸合带动连杆使活动门自动落下,就调试成功了。(5)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捕捉鼠、兔等动物效果变差。把电路板、电池等配件取出,可用洗涤剂加少许“84”消毒液将该箱清洗之后晒干即可继续投入使用。
安全节能的鼠类自动捕捉器Mousetrap

关键词: 捕鼠电路图

评论

技术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