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 | 能源技术 | 汽车电子 | 通信网络 | 安防监控 | 智能电网 | 移动手持 | 无线技术 | 家用电器 | 数字广播 | 消费电子 | 应用软件 | 其他方案

电路设计->家用电器电路图->电话机电路图->智能电话控制多功能插座

智能电话控制多功能插座

作者:葱爆羊肉时间:2009-09-22

  您是否希望随时随地都可以控制您的某些电器?您是否希望随时随地拔个电话就能监听到家里或公司的声音和动静?您是否希望上班时拔个电话就能打开家里电饭煲或炖煲的开关,定时比如30分钟后又自动关闭?离家出外,人在远方,您是否希望晚上能打开您家中的电灯和音响一段时间后又自动关上?您的手机电池有无因经常充电时间过长而性能下降?……智能电话控制插座可以满足您今天电器化和自动化生活的需要。

  功能特点

  微电子控制

  程控电话控制

  就近控制功能

  远端查询功能

  遥控开/关功能

  1分钟---100小时定时功能

  防盗(防偷线)功能

  1000组密码选择

  三路输出独立受控

  

 

  安装与使用

  1、密码设定:

  旋动本装置背面的三个旋钮使其箭头各指向某个数字,密码则由此三位被箭头指向的有序数字构成。每次进行遥控操作时,都须要输入密码。

  2、电话线路的连接

  将市话线插于本装置的“外线”接口上,再将连接线两端插头分别插入电话机及本装置的“话机”接口上。

  (即使不安装电话机,本装置仍可工作)

  3、电源及电器的连接

  将本装置接上电源,将欲控制电器的插头插进本装置的某路插座上,按动相应的开关,设定它目前的“开”或“关”状态。

  4、防盗的设置

  本插装置背面有选择开关,将其拔向“防盗”或“取消”一侧进行选择。如果选择了“防盗”功能,那么当您的电话线路被盗用时,联机灯闪亮,本装置会发出强烈开扰,令盗用者无法正常拔号。如果您的电话机由于位置关系只能接于本插座“外线”接口之前的线路上,请取消“防盗”,否则被认为是非法用机,在使用时会受到干扰。

  5、遥控操作:

  象通常打电话一样拔通本插座所在线路的电话,如果振铃八次之前有人摘机,通话象通常一样进行。在八次振铃之后,本装置会自动联机,并发出“嘟--嘟--嘟--嘟”四声提示音,此时要(从电话机键上)输入密码,若密码错误,本装置会强制挂机,以防止他人误操作。如果密码正确,就会发出“嘟--嘟--嘟--嘟”四声提示音,允许继续操作,此时可以输入欲操作(或查询)的路号码,例如输人“ 2”,会听到第2路目前的状态提示音:连续的“嘟.....”音表示目前状态为“开”状态,断续的“嘟--嘟--”声音表示目前状态为“关”状态。

  同样,如果输入“3”,会听到第3路的状态提示音。如果想翻转某一路的状态(即原来为“开”的变为“关”,原来为“关”的变为“开”,只须输入相应路的号码,再按“*”键则可,状态翻转后,状态提示音也随之改变。

  在查询状态下,输入“0”,即可监听到声音和动静。

  在操作过程中,每输入一个号码都会听到一声“嘟”的回音,表示此号码已准确无误地接收。

  注:本装置只接受音频拔号信号,所以请您将用于操作的电话机的“音频/脉冲”开关按向“音频”一侧。

  6.定时设定:

  操作步骤是:输入路号码→ 输入“#”号→ 输入定时值→ 输人“#”号。定时值标准格式为四位,前两位为小时,后两位为分钟。如果输人定时值不是四位时,不足四位的前面自动用零补足,多于四位的以最后四位准。

  下面是一些输入与定时值的对应关系:

  A)1-#-1-9-9-7#: 第1路被设定定时值为 19小时又97分钟即20小时又37分。

  B)2-#-5-#:第2路被设定定时值为5分钟。

  C)3-#-l-2-3-4-5-6-#:第3路被设定定时值为34小时56分。

  如果定时值无任何输人(即连续按两次“#”号键),那么该路定时被取消,例如按“2-#-#”则取消第2路的定时功能 (如果原来有设定的话)。

  插座上的定时指示灯在挂机后亮起,定时从挂机时开始计时,计时完毕后翻转相应路的状态,即原来为“开”的变为“关’,原来为“关”的变为“开”。

  注:如果按动插座上某路的开关,除了翻转其状态外,原来的定时设定(如果有的话)也被取消。

  7.就近控制:

  是指用与本装置相连的电话机进行操作,只需提机之后按动本插座左边的“联机”按钮 (联机指示灯亮起),之后的操作与遥控的操作一样,包括密码输人、查询、翻转、定时设定等,挂机后再按一下“联机”按钮(“联机”指示灯熄灭)。

  注:(1)在就近控制期间,如果两次输入的间隔大于1分钟,本装置会自挂机。

  (2)在就近控制过程中,由于有拨号,所以您可能会听到电话局送来“您拨的号码还未装给用户使用…”的语音,但它不会影响您的操作。

  



评论

技术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