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 | 能源技术 | 汽车电子 | 通信网络 | 安防监控 | 智能电网 | 移动手持 | 无线技术 | 家用电器 | 数字广播 | 消费电子 | 应用软件 | 其他方案

电路设计->机动车 电动车电路图->汽车电子电路图->【讲述.电子人】之三:一个汽车电子工程师的寻寻觅觅

【讲述.电子人】之三:一个汽车电子工程师的寻寻觅觅

作者:不爱吃窝瓜时间:2015-06-27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不安分的阶段,那时性格有棱有角,梦想伟大无边,总想着干一番伟大的事业,然后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后来经过时间洗礼和事件的考验你慢慢发生改变,不再浮躁,不再幻想,做一件事情懂得分析前因后果,然后制定步骤慢慢执行,这是成熟的标志。这种成熟难以通过读书和学习得来,需要经过实践积累。

 

本期【讲述.电子人】我们听小朱来讲讲他的学习及从业经历,从本科毕业到如今已经有9个年头,曾经血气方刚的不安分少年已经变得沉稳成熟,听听他的关于自身发展的讲述。

 

 

不安分的过去,躁动的青春
既然是经历分享就分享点儿觉得对自身有触动的事情吧,这样或许会让别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对于过去的各种狂妄和不屑根本不用自责,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经历过才算真的拥有。从大学说起可能有点儿老掉牙,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大学都是怀揣梦想而且躁动的,也是最有时间和精力实践自己的想法的,所以我还是从老掉牙开始吧。01年我入大学,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貌似好久远,但是期间发生的各种事情仍然历历在目。

 

1)第一次实践机会
大学的前两年生活,基本与高中的生活差别不大,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争取保研资格。本系的教授老师们的科研工作离我们很远,未来的工作生活也遥不可及,脑子里面对自己除开读书以外能做什么没有半点主意。转折发生在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从学校论坛上看到电工实验室要招聘实验室助理,于是自己毫不犹豫去报名了,“虽然我没有很多的动手经验,不过请给我一个机会试一试当时很怀着诚恳的态度,最后是通过了。当时很诚恳地对老师说:“虽然我没有很多的动手经验,不过请给我偶一个机会试一试吧,我会好好学习和做事的。”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居然通过了,这件事情让我懂得有勇气去面对试一些没把握的挑战很重要,只有勇敢地尝试才会有可能得到更多机会。

2)国企的实习
实验室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上课之余都在那里泡着,小制作做久了总有那么一点希望,希望去外面看看。在实验室老师的鼓励下,我再次通过学校论坛找了一份实习,在学校不远的国企工厂给测试台架编写实验控制和数据采集的程序,这个过程断断续续持续了八个月,有空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厂里干活。当时管事的主任工程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第一个测试台架开始编写软件,慢慢扩展到给好几个测试的项目编写软件,然后尝试把它们合在一起。比较有趣的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主任工程师就会招集技工、管硬件的老法师和我一起聚在一起商量解决问题,有时候聚在一起好大一拨人。做到后面这些测试台架也做出点声誉来了,主任工程师也因此名声鹊起,专门拉起了一只队伍扩大项目规模。正当毕业季的我,也选择了淡出,将活计交给新招聘的工程师来接手。

 

几点感受颇深的是:

1.好多事情不会,边学边做,其实是能做成的,特别是虚拟仪器程序,本身是给应用工程师来自己编写的,比较简单和容易上手;
2.测试作为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资深的工程师不太愿意去做,定位上比较适合基础不深的新手来做;
3.国企的科研开发,一层层的都分得很开,所以单个人去做的事情,至少表面看上去有些虚的,我当时的感受并不是我长久愿意待下来的;

 

3)外企的短暂实习
毕业之后,离研究生入学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实验室老师的推荐下,有机会去国家仪器应用部去做了实习生,当时应用部门缺人,新招的应用工程师还没有到职,又有一些应用工程师转职做了地区销售,所以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面对当时心目中“高大上”的外企,我诚惶诚恐地去面试,面对应用工程师的问题以及上机操作,心中无比紧张,万幸的是面试通过了。接下来,就是两个月的实习,第一次接解决疑问的电话,在技术论坛上记录问题和回答问题,虽然整个开头是惴惴不安的,不过经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轻松愉快的。

 

4)创业尝试
研究生入学以后,在很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一位充满干劲的师兄,他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也是通过学校论坛,网络了同系的几位同学,给外面的公司做非标自动化产品的小项目。项目是为燃料电池的生产试制催化剂喷涂系统,当时从市场上买了个雕刻机,把原有的控制部分拆开;通过电脑控制的运动卡,装上驱动器就改造完成了。初步的成功,带来了很多的想法,团结了稍多几位师弟之后,想到了创业的路途。当时的资源,是背靠一家成都的电机驱动板卡的企业,在应用方向上做一些尝试,主要的精力投在了点胶机的开发上,另一些经历放在和上海本地的小企业主做背光模组的检测台架。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向老妈借了2万块钱入股,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在里面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做系统集成其实是个很难做的活,从总体来看,投进去真金白银做个项目财务上就很难做。从人员来看,当时参与的人员较多,都是在校生,所具有的技术实力也不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尝试了很久,从年初1月份一直做到7月份。我做了不少事,不过不得其法,反正也就是做程序搭系统顺手一些。我想谈论的大概就是我研究生的2年半的经历,从实习中摆脱出来的我,应该说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去参与自己创业的梦想。应该说当时想的是有人有梦想总应该试一试,总是可能成功的,但是那么想也是那么做的。现实很残酷,我被逼着退回来,重新参与学生生活,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面试工作,但是路是一不一样的,尝试也是有成本的。我们需要完成的梦想和希望做成的事情,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办不成的,你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才能把一个事情做好,事实上我现在还这么认为的。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选择一个坚定的方向,虽然随着时间会改变当初自己的想法。

5)走进职场
人是有执念的,我也不清楚当时的想法是如此的坚定,想要成为一名硬件工程师,而且是测试领域做信号调理方面。在研究生最后的阶段里面,自己给自己安排学习了不少的内容,比如VHDL,小信号测量和调试的所有需要的知识,包括运放,噪声。毕业找寻工作的时候,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心目中较为合适的单位,都属于小众的企业,如Fluke、Aglient和NI这三家与测试相关的企业,尤为让人感到挫折感的是NI的在学校内的面试第一轮就出局了。一筹莫展之际,在偶然的投递简历过程中 ,收到了Lear这家汽车电子企业的面试通知,整个过程中没有笔试,只是和当时的硬件主管小狄谈了3个小时,接受了一番汽车电子硬件方面知识的启蒙。很幸运的是,我通过了面试,从一个测试行业转入了汽车电子行业。

 

LEAR的工作时间一共有2年多的时间,认识了很多人,如今都四散在上海的各个汽车电子企业里面。最开始我是被分配去做TPMS,跟着老穆一起来做事,上手是从申请样片,补做流程文件,参与设计评审,在产线上记录生产问题开始的。老穆中专毕业就出来打拼江湖,从比亚迪上海出来,后来又回到比亚迪。2008年的时候正是公司大发展期,整个工程师的队伍扩展的飞快,从我刚入职时10多个硬件工程师,到八月份的37~38个人只用了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因为当时的项目是一个三合一的项目,整车厂不给力,项目搁置了。之后的一年的时间,像轮转一样,被分配去做LED车灯方面的工作,之后给负责韩国现代车身控制模块的工程师合作,到最后安排去了新能源车载充电机方面的工作。

 

在这份工作上面,我其实接触了大量的内容,汽车电子的基本设计流程、产品的各种要求及所属的测试规范和标准体系,公司的知识库以及车厂开放出来的开发指南。所有的一切对于我而言,都是新奇和触动的。大量的设计和生产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司的质量开支,在一页页的记录上面微小的问题,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损失。 我做的最多的是故障树和最坏情况分析,分析现有的电路的工作情况,通过在Mathcad里面建立模型来确认其在各种边界条件下的工作情况。09年的时候,开始写博客,也就有了后来的《汽车电子硬件设计》,名字是很好但是很多的内容过于浅显,我自身的积累使然。

 

6)转换门庭
2010年的中旬,我来到了整车企业,做起了产品工程师。不知不觉快过去了四年,直属的老板换了四任,CEO也见了三个了。从我现在看来,做工程师是一个很有趣的道路,只是在当下想要体会到工作的乐趣,需要强大的内心和韧性。汽车电子,特别是与汽车控制方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我在LEAR见到的那些。在以后的时光里面,我将一点点把我一些认识在博客里面写出来。


人物专访:

1.你在上本科的时候就参加的那么多的实习,你觉得实习带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呢?
实习的事情已然过去久远,不过从现在的这个节点来看呢,学习工科未来想要做点工程研究方面的工作,还是需要开阔眼界的去看看企业这边在做什么。我在外企、小民营企业、大国有企业都待了若干月的时间,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实习这条路,一定是每个月需要自己去探索之后,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一下铺垫的。

2.在你的技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是什么?它带给你哪些启示?
我开始是想在工业控制或测试方面去做一些事情的,其实每个行业都不是特别一样。我接触汽车电子的设计理念和很多汽车企业的各种规范,让我感受到汽车行业的相对特殊性。摸爬滚打一圈下来,重新在看这些文件,让我有更多的感悟。做技术和开发,是为了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价值是将好的产品带给客户。所以传统汽车上所说的QRD(Quality、Reliability和Durability)固然给汽车及其配件注入了耐用品的基因,但是个人在开发过程之中,也不应被太多的规范和流程所束缚。我最大的启示是变革,工程师不应被技术拖着走,而是需要适应变化和主导变化。

3.你觉得你的从业过程中遇到过瓶颈吗?怎么解决的?
前段时间正好在写瓶颈的文章。我个人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大的组织架构之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一个产业慢速启动的过程之中,积累自己和寻找自己的舞台。技术的积累是很难评估的,总觉得自己还是不够,但是各种事务确实是纷纷扰扰,做多了就有很多的重复,觉得很难有突破。

试图去突破的方法也比较简单,把自己所知所经历的东西,显性的做一个知识库。将目前在经历的项目,听到的问题,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有时间一点点去查证更好的方法,通过学习不同的做法让自己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更多的想法和方案,并学会如何用较低的成本来评估这些方案的适用性。当然,个人专业知识库的创建和积累,真是一辈子的事情,很幸运的遇到这个瓶颈让自己试图找一条解决问题的路。

4.你觉得你的技术生涯可以持续多久?会一如既往地像国外的工程师那样一直到“退休”吗?
想的多一些,就容易把技术的涵义扩展开来。可能离开工程开发领域,其实也是围绕着技术展开的,可能多加了很多的管理和领导的元素。在某个具体的技术层面来领导方向,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在某个系统性的项目之中,能够协调和领导好开发,其实也需要更宽的知识面。如果说专业是工程师在某方面积累权威,但面临当前的实际环境,只能用更宽的知识面和能力领域来让自己获取更好的生存优势。好的工程师是不挑岗位的。



评论

技术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