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 | 能源技术 | 汽车电子 | 通信网络 | 安防监控 | 智能电网 | 移动手持 | 无线技术 | 家用电器 | 数字广播 | 消费电子 | 应用软件 | 其他方案

电路设计->安防电路图->防盗报警电路图->民用联防防盗报警器

民用联防防盗报警器

作者:dolphin时间:2009-07-06

为了配合社会治安,各种家用防盗报警器应运而生,但由于其功能单一,防盗的保险系数小,若是双职工白天家中无人,安了防盗报警器也无防范作用,所以,人们对家庭用的防盗报警器已失去了兴趣。有的地方推行整院联防装置,即大院的门时刻上锁,外来人如想进院去某栋某层某户走亲访友,必须先与门上的装置接触,同其被访之户通话,被访户主认可后发出一信号,门方被打开,但偷窃犯很少走门,多是从墙而过。况且这种联防设施通话装置的费用较高,且该装置也给该院住户出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现在人们不得不大搞防盗铁门和阳台防盗网,防盗铁门与防盗网,只能挡君子,而不能挡“小人”,且金属材料浪费较大,不宜提倡。

为此,笔者设计了“民用联防防盗报警器”经试装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供厂家仿效与爱好者自装。

1.功能特点

此联防防盗报警器具有下述功能:

(1)无论盗贼从门或窗进入联防体中的哪一户,只要撬开门或窗户少许(即不是全开),报警器立即报警;

(2)联防的各户不仅能听到宏亮的报警声响,还能通过户内显示装置,知道盗贼欲进哪一户行窃;

(3)盗贼进屋发现室内报警显示装置,既便切断该装置电源乃至将其砸烂,也于事无补,报警器照常报警;

(4)白天或夜晚,室内只有老人、小孩或妇女,歹徒闯进屋内强抢或欲行不轨,可向联防各户发出呼救报警;

(5)当住户遇到意外事情时,可向联防各户发出求助报警。

本联防防盗报警器的特点:

(1)成本低,以一单元12户(6楼,每层2户)计算,每套成本不超300元,每户平均是25元;

(2)安装简单、不影响室内美观;

(3)使用直流电源,不受停电影响,在待报警状态时几乎不耗电;

(4)无任何开关外露,防破坏性强,且使用简便、老幼皆宜;

(5)既适用于同一单元多户联防,又适合独家多室联防。

2.电路工作原理

民用联防防盗报警器的电路原理如图24-1所示;它是由分户报警动作、显示器和主报警器组成的。

图24-1(a)

图24-1(b)

单向可控硅SCR1、SCR2、三极管BG1、BG2、继电器J1、J2及发光二极管LED组成分户报警动作与显示电路。其中,单向可控硅SCR1与继电器J1为密码开关电路;三极管BG1、BG2、SCR2、继电器J2与发光二极管LED为报警动作及显示电路。报警动作为闭合、断开联合方式,只要两开关K3、K4中的任一个断开(K3)或闭合(K4),报警动作器立即动作,触发主报警器工作。

工作过程是:待报警状态,单向可控硅SCR1因密码开关K2未接通,无触发电流而关断,继电器J1不动作,常闭触点接通分户报警动作器电路电源。

分户报警动作电路,又因K3未断开使复合管BG1、BG2的基极与发射极短接,处截止状态,单向可控硅SCR2不能导通,继电器J2线圈中无电流通过,其常开触点断开主报警电路中可控硅SCR3的触发电压,报警电路因无电源而不能工作。

当在待报警期间,有人撬开门或窗(即断开K3),或者误触了密码孔使K4接通,则可控硅SCR2因加上了触发电压导通,继电器J2动作,常开触点闭合,向主报警中开关电路SCR3控制极送去触发电压,SCR3导通,继电器J3动作,常开触点闭合,接通主报警器电路电源,发出报警声响。与此同时,该户置于各户中的显示发光二极管LED1~LED12点亮,告知该户有情况发生。

之所以在电路中选用了3只单向可控硅,是为使电路一经触发,即便门或窗重新关上或切断分户报警动作电路电源乃至砸烂,主报警电路仍能照常报警。

主报警电路是由开关电路和报警发声电路组成的。其中可控硅SCR3与继电器J3为开关电路,在待报警状态时,SCR3的控制极因无触发电压而关断,J3不动作,常开触点断开报警电路电源。当SCR3的控制极加上分户报警动作器送来的触发电压时,SCR3立即导通,J3动作,常开触点闭合,接通报警电路电源,发出宏亮的报警声响。

二极管D1的作用,是阻断其它分户输出的显示电压加在本户的显示发光二极管上。

报警发声电路,是由超低频振荡器和音频放大器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BG3、R4~R6、C1等组成超低频振荡电路,调整R6,使BG3发射极每秒钟产生1~5锯齿波信号;BG4、R8~R10、C2等,组成音频振荡电路,调节R8使其振荡频率在800~1500Hz左右。两个振荡信号经电阻R7交连调制后,通过电容C3耦合给低频功率放大器BG5、BG6,经输出变压器,喇叭便发出“波鸣、波鸣”的宏亮报警声响。

3.元件选择与调试

每户报警动作器的元件如下: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技术专区